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160-5577

行业动态

烟台十二五民生投入破500亿 教育住房等持续改善

发稿时间:2015-12-11 16:48来源:胶东在线【 字体:

  幸福是什么?不同人会有不同答案。

  对于庄稼汉王寿强来说,过去五年,村里变靓了,收入变高了,超市购物、家门口看病等成了常态,这是王寿强的幸福。
 
  对于廉租房受益者曲晶来说,告别了租房住的历史,一家人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这是曲晶的幸福。
 
  对于上班族林天宇来说,城铁开通,让他实现幸福出行,这是林天宇的幸福。
 
  幸福各有不同,但感受都一致:生活在烟台,幸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历史不仅是恢弘的叙事,也存在于街头巷陌和锅碗瓢盆的细节之中。回望“十二五”奋斗历程,我们为城市的发展进步感到自豪,亦对身边变化有着无限感慨,最深的感受,莫过于日子越来越火红,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生改善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
 
  安居和乐业,这是百姓的朴素愿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说这五年来的变化,老百姓还是喜欢用数字说话。就拿收入来说,2010年我的工资是1500元,到今年10月份工资涨到了3000多元。”今年77岁的退休老人于野说起“十二五”的收获,用翻了一倍多的工资来表达普通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
 
  当梦想照进现实,690万港城儿女细细品味出幸福的真谛。
 
  无论是新投用的公交专用车道,还是城乡低保等民生指标,都让这里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感受到一份“暖暖的幸福”。
 
  幸福从哪里来?从不遗余力的民生投入中来。
 
  “十二五”期间,仅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民生投入从2010年的225.7亿元到2015年突破500亿元,彰显了“民生财政”的理念,也让这个城市的民生关怀显得更加动人。
 
  让百姓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水涨船高”是能力和水平,而让“船高”的速度跑赢“水涨”的速度是决心和智慧。越是经济下行、财力紧张,越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带着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把更多财力物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切实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出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道出了老百姓心中的期盼。“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港城人民。
 
  看就业,全市用于就业创业扶持资金1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钱都花在哪了?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实施奖补,对创业者给予创业补贴、房租补贴,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
 
  看出行,全市筹集安排资金180亿元,进一步完善了高效通达的公路网、方便快捷的铁路运输网,建成了功能完备的国际化机场,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2014年青荣烟威铁路济南方向通车,结束了烟台没有动车的历史;2015年蓬莱国际机场开航运行,与济南、青岛机场构成省内三大干线机场;龙烟铁路、大莱龙铁路、龙青高速加快推进,潍莱高铁提前启动,初步构建起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看社保,多项民生保障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11年提高,2015年人均达到2797元,比2010年增长6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85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由每人每月510元、450元两档统一调整为800元,等等。
 
  看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380元。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人均经费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40元,服务项目由9大类11项,增加到12大类45项,惠及城乡居民近700万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医疗卫生资金210亿元。
 
  看救助,“十二五”期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县均361元和161元提高至529元和326元、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不低于3700元和1600元,提高至不低于6000元和3400元,等等。全市财政累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25亿元。
 
  看住房保障,“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筹集各类资金105亿元,新建筹集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7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9000户;实施棚户区改造7.44万户,数量居全省前列;完成供热计量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0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8万余户。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推行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三房合一、租补分离”的住房保障新机制,取消实物分配,实行市场化租金,分档发放租赁补贴,住房保障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高效,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看养老产业,“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1亿多元,扶持养老产业发展,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社会化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模式。我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成功纳入全国首批“七省一市”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并率先成立了首期总规模20亿元的健康养老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产业发展。
 
  看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由2010年的500元、700元提高到710元、910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1400元提高到6000元。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不断提标扩面,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补助比例由在校寄宿生的8%扩大到15%;对残疾学生交通费、特殊学习用品和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年不低于3000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学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为中等职业学校1-3级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幼儿园建设、“全面改薄”等工程。
 
  看文化惠民,“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3亿元,着力推进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福山区青龙山文化广场、莱山市民文化广场、莱州文化中心等一批高规格、高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农村电影年放映近8万场,实现了每村每月1场电影的目标,数字化放映率达到100%。《烟台开埠》、《大秧歌》、《胶东烽火》等影视剧目摄制拍摄完成并播出。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五馆一站”全部对社会免费开放。全民健身器材实现村级(社区)全覆盖,15分钟文化活动圈和体育健身圈初见雏形,全市搭建起涵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是一种幸福;碧海蓝天,更是一种幸福。
 
  前不久,北京等一些城市遭遇雾霾袭扰,烟台的碧海蓝天再一次刷爆了朋友圈,当我们用手机记录下蓝天大海的时候,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2011至2015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达150多亿元,注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燃煤污染等专项治理行动、淘汰黄标车、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城乡环卫垃圾一体化处理等工作多措并举、成效显著。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1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变得更美,农民生活更便捷。“十二五”期间,整合资金3.4亿元,以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为抓手,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完成村容整治项目1623个,惠及1526个村、127万村民。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总投入达16.5亿元,全市共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623个,惠及村民479万人次。
 
  财政“蛋糕”如何切分,根本上取决于执政理念。“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我市在每年安排财政预算时,始终坚持“一紧一松”的财政支出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培训等经费开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将更多财力向民生倾斜。同时,在“蛋糕”分配过程中,时刻恪守实体上的公平公正和程序上的透明公开,努力让市民看得懂、能监督。阳光财政工作步点正疾,预决算公开全面推进。我市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第一时间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府及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成为了全省四个按时实现预算全部公开的地市之一。
 
  烟台,一座幸福之城。过去五年,幸福感荡漾百姓心头;未来,“民生财政”必将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大幸福和小确幸。(YMG记者 李仁)